當煙花照亮陽澄湖,新認識的球友相約來年再戰;當萬人合唱響起,外地歌迷與本地學生共同拭淚;當每周六右岸廣場的老夫婦為鄰座帶來新烤的桃花酥——這些帶著體溫的聯結,讓蘇州工業園區的這個夏夜始終散發著37℃的人文暖意。
舞臺之光:當演出成為重建“附近”的儀式
每個周六傍晚,金雞湖右岸廣場的臺階早早被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坐滿,仿佛整個園區的呼吸都匯聚于此。暮色初合,燈光漸起,一場沒有門檻的藝術盛宴正在這里悄然上演。當來自多個國家的樂手組成的小號團隊演奏完《第五號匈牙利舞曲》的那一刻,一位身著漢服的少年舞者躍入光束之中,這種中西交融、古典與潮流的碰撞,正是園區“雙面繡”的生動演繹。帶孩子散步的王女士原本只是路過,卻不由自主停下腳步。她笑著說:“一開始還擔心孩子聽不懂古典樂,結果曲目都是我們熟悉的旋律——像這樣真正‘打開門’做的舞臺,才最配得上園區包容開放的氣質。”在“右岸仲夏夜”這個露天音樂廳里,不同年齡、背景的人們找到了共同的節奏。相關數據顯示,園區商旅文體聯動推動環金雞湖活力持續提升,7-8月,金雞湖景區累計接待市民游客約603.69萬人次,較往年同期增長10.2%。
不僅是右岸,幾公里外的蘇州奧體中心,也成為今夏蘇州最炙熱的“演出磁場”。從張學友60+巡回演唱會到華晨宇的“火星”現場,不同類型的演出輪番登場,吸引著來自全國甚至海外的人群。上周末,奧體中心化身為一片熾熱的“火星”紅海。從成都專程飛來的護士小趙,終于與歌迷群中相約三年的三位“火姐”成功“面基”。她們緊緊相擁,笑容燦爛。小趙激動地展示手機里那個橫跨六省的聊天群記錄:“我們之中,有人請假連看三場,有人坐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綠皮車——每年的演唱會,早已不只是一場演出,它是我們這群人重建聯結、彼此確認的年度儀式。”這樣的奔赴,也在真實地改變著這座城市的夜間生態。數據顯示,華晨宇蘇州站三場演出累計吸引觀眾12.6萬人次,打破園區奧體觀演人數記錄,成為有史以來觀眾數量最多的演唱會。
從露天音樂會的鄰里歡歌到萬人大合唱的集體震顫,園區正在用音符縫合被數字時代割裂的人際聯結,重建屬于每一個人的“附近”。
運動之光:綠茵、槳板與新的附近紐帶
這個夏天,白晝炙熱,卻依然無法阻擋人們走向戶外、尋找聯結的熱情。7月底,在蘇州奧體中心的綠茵場上迎來了一個沸騰的時刻——中國足球小將隊以5:0奪冠,點燃了現場萬名觀眾席。歡呼聲如海嘯般席卷全場,來自云南的唐女士一邊擦汗一邊說:“在蘇州帶孩子踢完比賽,我們順便打卡了誠品書店——是足球,成了我們認識這座城市的導游。”這場覆蓋全國120支隊伍的“2034杯”小學生足球大會,不僅讓東道主蘇州奧體小將實現從64強到季軍的逆襲,更讓許多家庭因賽相聚、因球結緣。
而同樣在這個盛夏,另一種形態的“附近”正于水面悄然展開。周末午后的獨墅湖畔,白鷺點水,波光瀲滟,幾十塊彩色槳板在湖面排成一道流動的風景線。從上海趕來參加“水上嘉年華”的程序員小林,雖然一開始跪在板上略顯笨拙,卻笑得格外燦爛:“本來以為這種高溫天只能躲在空調間,沒想到在湖上認識了一群板友——槳板,正在變成我們這代人的新社交貨幣。”
不遠處的金雞湖南岸,更是熱鬧非凡。水上摩托拖曳出炫目的白色尾浪,立式槳板瑜伽愛好者們在落日余暉中同步舒展身姿,完成一整套“樹式”動作。人群之中,甚至有一位戴著京劇臉基尼的大爺,踩著電動沖浪板悠然穿梭,引來陣陣喝彩。截止8月底,金雞湖水上游暑期累計接待游客超100000人次,吸引超20000人次登島游玩,較2024年同期增長48.71%。據新時代集團文博商旅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,2025桃花島仲夏嗨游季打造了水上卡丁船、叢林穿越等30多場活動業態,深度融合生態特色與潮流體驗,全面覆蓋親子家庭、青年群體等多年齡段及興趣圈層。
無論是綠茵場上的吶喊,還是水面上的自由探索,它們重構了高溫天氣下的生活方式,也讓“附近”的含義從地理的鄰近擴展至興趣的共鳴與情感的歸屬。
空間之變:從暗角到磁極,藝術喚醒附近
在蘇州工業園區,空間的更新不止于物理形態的改變,更是一場關于人際聯結的深層實驗。曾經閑置的地下商業體——688藝術潮流空間,如今已成為園區“空間活化”的典范。688藝術潮流空間項目負責人介紹,“我們把原本的商業動線切割成‘藝術空間+潮流體驗’兩段式,一段以視覺展覽和藝術導視作為視覺牽引,另一段用玻璃盒子把餐飲、零售、快閃交叉拼貼。打造出‘藝術觀賞-潮流體驗-消費轉化’的閉環模式”。這一策略效果顯著,去年該空間出租率從45%飆升至95%,今年7-8月,688藝術潮流空間夜間客流同比提升40%,部分餐飲商戶營業額增長20%。
事實上,文旅商多元業態的融合發展,環金雞湖正成為園區城市會客廳,釋放消費活力的重要出口,顯著拉動了區域客流、市民美譽度、城市夜間經濟及商業生態活力。以右岸為核心,周邊時代廣場、月光碼頭周周推出水岸音樂節、蕩蕩生活節、親子互動噴泉等活動……通過各類場景創新,讓文化藝術更加貼近市民,也讓城市生活更具煙火味。作為區域新地標的“蘇州之眼”摩天輪,今夏同樣大放異彩,暑期不僅累計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,其浪漫氛圍還見證了超過10場驚喜求婚儀式,成為無數游客與市民的情感見證地。各類創新場景顯著提升了環湖整體客流,帶動環湖周邊相關夜經濟品牌銷售額提升20%以上。
這種以文化激活空間的敘事,也延伸至更廣闊的湖畔場域。每到周末的陽澄湖半島,百萬量級的煙花在夜空次第綻放,鎏金星河倒映湖中,宛如幻境。上海游客陳琳舉起蘇繡團扇連連拍攝,興奮地說:“煙花之下的‘武則天銅像’仿佛從盛唐復活!剛在奶龍魔法天地避暑,轉眼又吃生煎、看演藝——這里真的把江南文化玩出了賽博感。”自更名重新迎客以來,陽澄半島樂園以單日超萬人次的客流數據,驗證了文旅深度融合所帶來的魔力。
園區的這些空間之所以能持續煥發吸引力,關鍵在于它們打破了傳統功能分區的界限,將藝術、商業、自然與人文有機融合,創造出具有情感黏性的新“附近”。
服務之溫:延伸運營,讓“附近”更有溫度
在蘇州工業園區,重建“附近”的努力不僅體現于場館與活動,更嵌入城市服務的每一處細節。深夜11點的奧體中心地鐵站,依然人流如織。剛剛結束演唱會的觀眾們有序排隊進出,志愿者小林耐心引導地鐵入口以及演唱會專線巴士。
類似的精細化服務滲透在園區的多個公共場景:公安與城管隊員身著熒光馬甲,在足球賽場外護航引導;陽澄半島樂園開設恒溫的親子避暑天堂,讓家庭游客得以從容休憩……看似微小的舉措,實則體現出公共服務從功能型向情感型的轉變。當服務超越單純的便利與安全,開始回應人的情感需求,便真正具備了粘合人際、溫暖城市的能量。
而以上這些所有的努力,都在試圖回答同一個命題:在節奏飛快、高度數字化的都市生活中,我們能否重新找回那些可觸摸的、溫暖的人際聯結?園區用今夏的實踐表明,“附近”可以重建,并非依靠宏大的宣言,恰恰在于無數個“愿意為彼此多留一盞燈”的瞬間。真正的繁榮,終將落在500米生活圈內,落在金雞湖的晚風中,落在人們分享同一片星光與歡呼的感動里。
編輯 杜軼一
2025年9月4日